哈∙丹碧扎拉桑是蒙古民俗研究奠基人、民俗学科研究带头人。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耕耘四十余载,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讲授写作与文选、蒙古文学专题、蒙古文学史、蒙古民俗学、格斯尔专题等多门课程,为之付出大量的精力与心血。1986年他着手开设了民俗学与蒙古民俗课程,该课程因其创新性,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赞扬。他组织、制定的全国高校统编教材《蒙古民俗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是全国,乃至国际蒙古民俗教学领域的开拓性工作,也是高校蒙古民俗学教学与培养相关人才的基础性工程。该成果荣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996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少数民族教材一等奖(1999年)等殊荣。党和政府对其在学校与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予以高度评价,分别于1982、1992、2002年三次授予“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1985年,还获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颁发的“光荣人民教师证书”。1998年,在哈∙丹碧扎拉桑退休之际,学校和蒙古学学院组织召开“纳∙赛西雅拉图、哈∙丹碧扎拉桑、特∙色音巴雅尔功勋报告会”,并以“人民教师的榜样,神圣事业的工程”为题,对哈∙丹碧扎拉桑的教学、科研、创作、行政管理工作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

哈∙丹碧扎拉桑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潜心研究蒙古族现代民俗学奠基者罗布桑却丹所著《蒙古风俗鉴》,进行校勘注释,并撰写了长篇导论,于1981年出版。该书不仅唤醒了沉睡半个世纪的蒙古民俗研究,而且使之提升到新的高度,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誉。该著作在1988年获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学学会预备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学学会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荣誉奖。美国《蒙古研究》(第十三卷)杂志和《苏联民族学》(1984年第3期)杂志对其专文介绍。哈∙丹碧扎拉桑在担任内蒙古民俗学会会长期间先后组织召开7次学术研讨会,整理汇编了会议论文集,出版了《蒙古民俗研究》(纳∙赛西雅拉图、巴∙孟和编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年)、《蒙古民俗研究》(那木吉勒道尔吉、纳∙布和哈达编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蒙古民俗研究》(那木吉勒道尔吉编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等三部论文集。这些工作在凝聚内蒙古乃至全国民俗学学术力量、加强研究队伍的建设、促进民俗研究的发展、拓宽研究领域、提高学术水平、扩大蒙古民俗学研究影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他还撰写了《关于提炼诗歌语言》(1957年)《论学习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遗产》(1959年)《蒙藏〈格斯尔〉的关系和蒙古〈格斯尔〉的个性》(1985年)等20余篇学术论文。


被誉为“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的他曾出版多部诗集、民间故事集。其中有诗集《故乡》、诗集《英雄的摇篮》《哈∙丹碧扎拉桑诗选》《儿童文学作品选》、蒙古民间故事集《骑牤牛的狼》等。诗歌《神圣草原的儿子》在1981年获得自治区文学创作一等奖,《孤儿镇魔记》在1982年获得自治区首届民间文学二等奖,《乌赫勒贵灭魔记》在1983年荣获自治区首届文学创作索伦嘎二等奖。
哈∙丹碧扎拉桑的传记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名录》《中国现代文艺家名录》《中国作家大典》《中国名家大典》《世界名人库》《蒙古学百科全书∙文学卷》《蒙古学家总览》《中国蒙古族当代教育家》等大型工具书均有收录。他在科研、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将被作为不朽的遗产世代相传,他所奠定的学术基础和开拓的学术道路将被继续弘扬和发展。
